為了證明水上運動對ADHD孩童有幫助,洪聰敏招募了32名5-10歲的ADHD孩童,分成兩組,一組參與為期8週的水上有氧活動,另一組則沒有參與運動。
但不久後周天子威望低落,幾乎不被看在眼裡。為了尊重周天子的權威,儀式均使用周的音樂、語言與文字。
遷都洛陽——史稱平王東遷——以前的周朝是西周,之後為東周。具有強大影響力的「文化」起源,已在黃河中游流域——所謂的「中原」誕生了。到了春秋時代,「中國」意指支持同盟的複數諸侯國,不屬於同盟的勢力則為「夷狄」、「蠻夷」,被置於與中國對立的位置。例如在湖北省漢水一帶,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到了周代反而減弱,當地形成了與後來的「楚」 文化相關的特有文化傳統。那麼,中國為什麼能在早期便完成政治統一,並持續維持這樣的狀態?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。
同樣是漢人,也因地區不同而有語言或文化差異。爾後出現中國本土被複數勢力分割的局面,但也在不久後再度邁向統一,直到現在。脈絡性地翻閱,自然與殖民主義以降,西方如何以現代化資本體系,在文化領域中形成霸權有著密切關聯。
蘊生出更為豐厚而獨特的亞洲性。就劇場而言,最常被列舉出來討論的,當然是以彼得布魯克(Peter Brook)的《眾鳥會議》(Conference Of Bird)一書為代表的跨非洲演出為案例。「亞際民眾戲劇」是在「亞際」和「民眾」中間,不端穿梭、斷裂、結構又解構的過程。對於《差事劇團》而言,開始於1990年代初期,創團之前與之初,因為在西方聲稱的後冷戰年代中,新自由主義假全球化之名,在國際分工體系中,意圖再造資本一體化的國際空間。
從歷史脈絡看來,這是一種在後冷戰年代方興之際,對於文化新冷戰的預知與挑戰。這樣的現象,在1990年代普遍存在。
弔詭的是,宰制性的外來力量,在受到挑戰的過程中,竟也不免人為造就了反宰制內部的另一種美學複製。這是一種以相互對話為視線,共同形構的民眾戲劇劇串聯。如果,以一趟身體性的戲劇里程來形容這件事情的始末,其實是更有針對性與傾向性。亦即,亞洲內部也在傳統中追尋一種符合市場想像的傳統主義,並視之為當代亞洲表現的一種範式,這是相對值得深思的議題。
藉此,我們將更清楚掌握:以互助作為合作基礎的這項亞洲匯演,並非僅止於美學展現上的狀態,更形具體的是,經由戲劇將跨亞州的不等價差異議題,展現在美學的時空中。即便過程中,充斥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與衝突。Photo Credit: 鍾喬提供 亞際民眾戲劇的系列線上講座。既在《奧德賽》(Odessy)的非洲之旅中,被譽為劇場跨文化的表徵,卻也引發如何跨越界線,以及界線如何被跨越的問題。
於是,開展並爬梳了後殖民理論家薩伊德(Edward Said)在1990年代,深入探究的相關於「東方主義」所蔓延出來的意涵。匯流,因為它不是一種固態的表演交流,或者僅止於:以共創戲劇節慶為嘉年華會的最終目的。
最早,當然是在稱作《亞洲的吶喊》(Cry Of Asia)的跨亞洲聯合匯演中,獲致更清楚理解與體會何謂「身體的對話」的歷程。其實,方法本身便存在,一種流動性。
對於「亞際」的交流與匯演,帶有決定性的影響。只有當個別民眾的新民眾性,透過劇場表現被個體推動出來時,「亞際」的交互視線才會具備文化生產的衍生性。Photo Credit: 鍾喬提供 差事劇團,《亞洲的吶喊》,1998年,台北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劇照。這在現實的層面上,其實充斥著挑戰性。反而失去以「亞際」作為一種交融匯演的方法。從兼具在地性與美學表現性的民眾戲劇,進一步探究社區戲劇的論壇議題,如何表現於庶民美學的劇場主體化過程。
這日後形成《亞洲的吶喊》備受討論的關鍵。這在一定程度上,將文化左翼的劇場經營、創作或思考者,逼入另類的文化行動與生產空間,重新思索作為民眾出發的戲劇實踐與論述,如何在一個社會內部檢視邊緣與底層,對於文化再生產的意涵。
這並不是一件很艱深的問題,只不過一旦第三世界共識未被建構,或僅止於框框的設定,便無法落實於「亞際」的身體對話中時,外顯的民族本位便會與內化的現代化西方語境,不斷交疊、嘗試融合卻又拆毀。這亞洲性在「亞際」的身體對話下,也只有回到民眾性本身來對待,才能生產出進一步的表演美學特質。
即是,如何在異國情調的反思下,批判對於西方現代化的依附。當然,與此同時,以民眾戲劇做為出發的聯合匯演,若以《亞洲的吶喊》為案例,重點仍在側重相關新區域經濟體系下,帶來的新移民與資本移動導致的剝削問題。
追根究底,是以第三世界為主體的論點,對於只是將跨劇場文化視作一種神聖或神秘性質的美學,提出了高度的質疑與批判。這樣的文化分析與觀察,從民眾性的劇場「亞際」(Inter Asia)串聯出發,穿透資本體系現代化魔咒的蔓延,並非太遙遠或陌生。戲劇作為一種文化行動的提出。與這項重點共同被探索的議題,則是共同創作模式的形構。
個體在群體中的學習,卻看見差異用來被彌補成共同的過程中,面對差異是處理矛盾的唯一可行方案。因而,民眾在一個社會群體中,如何以劇場作為文化行動,展現對於特定時空下的政經議題。
對話的框架,到頭來能夠容納的便是:個體與共同的主體性如何在交會的場域中,生產具衝撞性的跨文化劇場匯演。又或者說,探討在怎樣的美感裝飾下,古老或傳統的神聖與神秘,從過度的唯精神崇拜狀態,意識或潛意識底轉化為另一種商品拜物的特殊符碼。
這個議題的探討,會回到美學如何被構築,以及構築過程中,如何展現相對主體性的問題。這個面向的觀察,讓「亞際」個字眼的浮現,找到契機。
如此,批判異國情調的傾向呼之欲出。也是在這樣的認知上,兩岸四地的民眾戲劇,找到了以亞洲作為主體的「亞際」劇場深入對話的匯流。然則,將這樣的挑戰性提示出來,卻也在標示著亞洲成為一種主體的吶喊,即便並非如外在形式般水到渠成,卻其來有自。相反的,先驗地將亞洲看作一個整體,或者以亞洲的整體做為表現的核心。
怎麼說呢?應該從匯演本身並非僅止於交流談起,其背後涉及的文化辨識與表現,涵帶著如何復甦民眾性的國際主義精神的問題儘管美、朝兩方並未明示談判破裂,但金正恩在會後取消與川普共進午餐、撤出兩韓共同經營的開城工業區聯絡辦公室,更傳出再次重建以預計拆除的飛彈發射設施,顯示北韓對於會談結果不甚滿意,原定的第三次峰會計劃也無疾而終。
除兩韓關係外,北韓與美國的關係也在2018年大有斬獲。其繼任者是否持續對北韓抱持相同態度,還有待繼續觀察。
糧食危機加上疫情險峻,北韓態度軟化 至於金正恩為何選在此時恢復熱線,或許和北韓近期的重大國家危機有關。這代表金正恩政權或許已經準備好,再次討論雙方僵持已久的外交進程。